来华留学生“兔年说心愿”:成为说汉语的老挝铁路人******
中新网兰州1月31日电 (记者 丁思)今年是21岁的兰州交通大学老挝籍留学生PICKDA SOUKHASEUM(中文名:宋莲)在中国度过的第四个春节。谈及兔年心愿,就读于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她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说:“希望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毕业后能够在老中铁路物流公司就业,成为说汉语的老挝铁路人。”
2022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累计运输货物超千万吨,跨境货物超190万吨,国际货运总值突破百亿元人民币。
兰州交通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高校,地处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立足区域培养大交通建设急需的国际化人才。该校也持续为中老铁路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许多该校培养的老挝籍留学生正在为中老铁路贡献力量。
宋莲2019年“慕名而来”甘肃省会兰州。“中国的高铁建设、交通发展很快速,来中国前就听说要建设中老铁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工作机会。”她说,现在的留学生来中国,不仅要学习汉语,更要学习技术。
在学校今年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宋莲用流利的汉语和老师交谈,还会熟练用毛笔书写春联、福字。
“我对中文很感兴趣,课后多和中国学生聊天,汉语也就慢慢好起来了。”她说,中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交通建设、电子商务等有很多变化,希望能将在中国所学的知识带回国,促进多领域交流合作。
截至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已累计培养来自67个国家1738名国际人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历生1200余人。留学生校友分布在五大洲60余个国家,从事中文教育、中外贸易等工作,还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任职。
“轨道交通、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专业,受到来华留学生欢迎。”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欣介绍说,该校老挝籍校友达70余人,在中老铁路线上工作的校友有30余人,他们深入铁路一线建设、从事车站运营与管理,还有为中老铁路输送人才的铁路园丁,他们为中老铁路建设和服务倾情奉献,成为彼此交流合作的桥梁。(完)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八周年****** 本报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李晓晴)记者从水利部获悉:近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8周年。截至目前,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在做好精准精确调度的基础上,抢抓汛前腾库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工程输水能力,实施优化调度,向北方多调水、增供水,中线一期工程2021—2022年度调水92.12亿立方米,再创新高。南水北调水已由规划的辅助水源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将东线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河北、天津,提高了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 南水北调水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区群众直接受益。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南省10多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北调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了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54.2亿立方米,已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生命线。 南水北调工程不断扩大供水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支撑保障作用。8年来,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335亿立方米,其中,向雄安新区供水9134万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沿线地方优化配置南水北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各类水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实现了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全面通水以来,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引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百姓彩票地图 |